從事教職多年來,與文大政研所同學的相處,可以說是我感覺最為愉快的經驗。尤其,政研所碩專班的開辦,如同在我的學術象牙塔上鑿開了一扇窗,使我和現實世界貼近不少。
1999年,我初到文大任教時,學校已開辦第一年的政研碩專班。當時我因為初卸省議員,與學術界已稍有隔閡,在接觸到這一批「老」學生時,難免有些「調適不良」。畢竟,師生倫理有相當一部分還是以年齡差距撐起來的,故而漫畫書上的師父,多數也都是白髯老翁。現在面對許多與我同齡,甚至年長於我的學生,當個老師該如何定位多少令我困惑。
但與這批在社會打滾多年又重拾學業的老學生接觸後,我自己也深切體會了「教學相長」的真義。如同孔子所言:「吾不如老農,吾不如老圃」,雖然在政治學理上自認堪為人師,但在許多社會歷練上,不少碩專班的學生卻確實可以擔任我的良師。也因此,心態上我一直將碩專同學視為是朋友,而非學生。當學生找我琢磨論文題目時,我也經常鼓勵他們撰寫與職務有關的課題,除了資料的掌握較為方便,主要也因為我自己想藉機偷窺一些他們的實務經驗。
碩專生與老師互動的熱絡,當然也是過去教育生涯所未曾體驗過的。有些人從負面的角度批評,認為在職碩專生將社會的練達與逢迎帶進了純樸的校園;但從另個方向來看,這些學生的主動性,當然也有效的拉近了師生的距離。我個人認為,客觀的評量各種利弊,碩專班的開設應該是教育界的資產而非負債。當然,互動的增加也容易產生一些特殊的狀況,但這應屬個案;畢竟,當老師的也有許多值得學習與調適之處。
社會打滾多年,比起從未踏出校園的一般生,這些「老學生」當然更能體會人際關係的重要性,也更為珍惜在重拾學生生活後所培養出的同窗之誼。故而,由碩專班學生帶頭,努力促成所友會的成立,似乎也是個水到渠成的發展。與這些同學相處七年來,旁觀他們的入學、上課、煎熬、與畢業,我常想這些過程如果只能埋藏在個人的回憶中,其實也相當可惜。如果能透過組織的互動,使同學在完成學業後還能經常聯絡,甚至在工作上相互協助,則短短三、四年的碩專課程,便可能發展成未來二、三十年的情誼,甚至事業上的助力。是故,當聽到碩專班先期學長有意發起組織所友會,我也難掩興奮,並衷心祝福他們成功。
這個所友會如果能成功運作,將來獲利的,應不僅只是碩專班的畢業同學。如果以碩專為基礎,進一步擴大吸納其他政研所畢業的同學,則這個所友會或許將成為正式學制畢業同學,見習社會歷練或培養未來人際關係的溫床。俗云:「在家靠父母,出門靠朋友」,也許有那麼一天,這個所友會,將成為文化政研所同學打拼事業的避風港與相互扶持的堅強臂膀。